西西女人大胆瓣开下部自慰,亚洲欧洲日产韩国综合,国产尤物亚洲精品,色老汉永久免费视频福利

新華江蘇首頁 江蘇要聞 融媒產品 訪談 信息動態 推廣?
首頁 江蘇要聞 融媒產品 訪談 信息動態 推廣

尋路太倉 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樣本觀察

2023年03月27日 09:55:12 |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記者劉亢、張展鵬、楊紹功、楊丁淼、陳圣煒

  以衛星視角俯視地球,50萬米下的太倉不過是亞歐大陸東南部面朝浩瀚太平洋的一個小點。小點無法小看——綜合實力百強、縣域發展潛力百強、最具幸福感城市等全國榜單中,因“天下糧倉”得名之城始終位居前列。

  近觀地圖,太倉形如風帆。600多年前鄭和由此七下西洋,開啟了全球大航海時代。千古“大”倉,加上對外開放的“點”睛之筆,終成“太”倉。太倉港是長江第一外貿大港、集裝箱吞吐量躍居全國第八;作為首個“中德企業合作基地”,匯聚國內十分之一制造業德企。

  似乎不“搶眼”,實則很“搶位”。撤縣建市30年,太倉以戰略布局構建開放新局、以創新勢能提升發展動能、以國際標準打造城市標桿,不斷廓清方向、探尋最適合自身的前進道路。

  三十而立。打造縣域高質量發展示范標桿的太倉,正起筆繪就中國式現代化的“江南盛景”。

這是3月8日拍攝的太倉美術館觀景平臺。新華社記者李博攝

  城市路標

  沿江、臨滬、達海

  太倉位于長江入海口南岸,擁有38.8公里黃金岸線、-12.5米深水航道。站在太倉港,只見塔吊林立、貨堆如山、車輛穿梭、船只往來不停,繁忙景象可讓人聯想起當年,在這片土地上浩浩蕩蕩出海起錨的鄭和船隊。

  通江達海,因港而興。30年前,太倉港打下萬噸碼頭建設第一樁。而如今,港區集聚18家世界500強企業和總投資約319億元的央企項目,形成全球最大集裝箱制造基地、亞洲最大高級潤滑油基地、江蘇沿江最大火力發電基地。

  “北風呼嘯,荒無人煙,只見蘆葦和茅草。”港區退休干部邢高前仍記得1992年江邊場景,不過當時已有新加坡客商和他分析太倉港的特別之處:如果把長江比作龍,長江口是龍嘴,太倉港的地理位置,如同龍嘴里一顆夜明珠。

  “明珠”光芒持續閃亮:2022年太倉港集裝箱吞吐量超800萬標箱,今年1-2月完成77.5萬標箱,同比增長21.6%;開辟運營集裝箱班輪航線217條,與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經貿往來。

  以港強市,港口被視為太倉城市發展的核心戰略資源。目前正統籌推進江海河聯動發展和港鐵雙樞紐建設,構建內河喂給、長江集并、沿海內貿、近洋直達、遠洋中轉航線網絡,加速邁向“千萬標箱大港”。

  接軌上海,深度融合。從太倉市政府到上海人民廣場,車程約50公里、1小時可達。天氣晴好時,登上政府附近大樓能望見陸家嘴的上海中心。太倉站和太倉南站投入運營后,與上海最近處僅隔一站。“上海下一站”名副其實。

  太倉和上海很近,且30年間距離不斷拉近:最早派人騎自行車去上海,接回“星期天工程師”指導工業生產,后又緊隨浦東開發腳步,與上海同頻共振。促進長三角地區深化改革、協同開放的《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總體方案》中,11次提及太倉,太倉成為虹橋商務區的北向拓展帶的一部分,“虹橋北”真正成為“北虹橋”。

  滬太同城,區域共建共享。刷上海公交卡可在太倉坐車,刷太倉醫保卡可在上海看病;規劃千張床位的瑞金醫院太倉分院計劃于2025年投入使用,將協同推進醫療、教學、科研成果轉化,形成“瑞金總院—北部院區—太倉分院”一小時醫療服務圈。

  深度融合,成色見于細節。企業項目通過上海的推介會被引入太倉,產業成果由太倉生成配套往上海去;集裝箱從太倉港往上海港只需一次查驗,貨物到上海港等同進太倉港,兩座大港將拓展直連直通的遠洋航線,打造江海聯運核心港區與近洋運輸集散中心。

  對照學習、對標追趕,太倉響亮喊出“下一站上海”。隨著長三角一體化進程提速,太倉正以全新姿態,與上海產業鏈、供應鏈和交通圈、生活圈進一步接軌。

  志在四海,萬里比鄰。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同樣身處內河臨近大海,德國漢堡港與太倉港相距兩萬多海里;同樣生長高大挺拔的水杉,太倉新瀏河畔與德國黑森林山川異域卻風月同天。1993年德國企業家斯坦姆在異國卻引發思鄉之情,于是落子于太倉。

  30年間,一顆種子長成參天大樹:克恩-里伯斯(太倉)從只有6個人的小工坊,躍升為年產值15億元的“彈簧大王”;太倉匯集德企近480家,累計投資60億美元。

  在外資高地蘇州,60億美元的規模不算大,但太倉的外資質量之高卻引人贊嘆:“隱形冠軍”企業55家,德國前十大機床企業中六家落戶,德企畝均產值高達1400萬元。

  斗轉星移,水杉林依舊挺立,太倉又增添不少“他鄉似故鄉”的元素:德國酒店行業翹楚“瑪麗蒂姆”投入試運營,德式餐吧“申德勒加油站”加的不是汽油而是正宗的德國啤酒,中德友好幼兒園等生活配套愈加完備。

  如今許多德國商人描述太倉是“上海旁邊一座大城市”,其實這個城市“大”在定力:三大路標引領,三十年方向不改。

這是3月14日拍攝的太倉市婁江新城西交利物浦大學太倉校區(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李博攝

  發展路徑

  綠色為底、制造為基、開放為本

  30年在歷史長河中不過滄海一粟,但足以見證一座城的滄桑巨變:地區生產總值從54.68億元增至1653.57億元,進出口總額、城市建成區面積、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增長十倍乃至百倍;從公共文化設施稀少,到博物館、美術館、大劇院等“文化地標”拔地而起,老城活力迸發,婁江新城定位“未來之城”;從只有一個小汽車站,到挺進“高鐵時代”、長三角主要城市“1小時通勤”……

  由“縣”到“市”,名稱改變,更是太倉經濟社會發展的全方位變革。這個將田園、產業、江海等元素刻入肌理的城市,30年來,以自然生態涵養城市氣韻,以實體經濟打造城市氣質,以對外開放塑造城市氣派,匯聚成蓬勃向上的發展氣勢。

  與自然和諧共生,持之以恒描摹“田園畫卷”。晨光熹微,不少太倉人沿著天鏡湖跑步或騎行,開啟全新一天。湖水蕩漾、綠樹成蔭、沿途風景如畫,湖邊有序分布著高端酒店、商業、住宅以及企業總部。

  天鏡湖狀如明鏡。以“鏡”觀之,可見太倉如何構建疏朗有致的城市格局、精心調試人與自然的距離。

  太倉陸域面積665平方公里,約為上海十分之一。與江蘇省內其他縣級市相比,太倉不算大,但綠色發展一直“算大賬”:城市綠化率高達43%,自然濕地保護率超過70%,均在全國領先,土地開發強度控制在34%左右、城市規劃中近三分之二面積留給農業和生態建設。

  航拍視角看太倉,生態綠廊連綿蜿蜒、清澈河道縱橫交錯,高樓與道路掩映在大片綠地中。如果追江趕海是一以貫之的“大寫意”,現代田園城就是精雕細琢的“工筆畫”:公園、綠地與廊道、水系勾連互補,打造“一心兩湖三環四園”的生態體系;50多個街頭游園被提檔改造,一批林蔭路、景觀路和濕地公園陸續建成。

  太倉主城區有一片300多畝的核心地塊,經測算如果開發房地產可帶來數十億元財政收入,但最終選擇建設市民公園。漫步其間,植被密布、空間廣闊,如同家門口的天然“氧吧”。

  先后建成國家生態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的太倉,人均公園綠地面積近18平方米。太倉市委書記汪香元說,“城在田中、園在城中”是歷屆市委市政府共同夢想,新征程上將堅定生態優先,注重城鄉統籌,打造既有現代城市功能、又有優美田園風光的宜居宜業之城。

  與產業升級共進,執著堅守培育制造體系。30年間,太倉工業總產值增長十余倍,“塊頭”猛增,“脊梁”不改——始終堅守制造業。

  輕工、紡織、機械等傳統行業在太倉曾輝煌一時,大批鄉鎮企業全面開花,雖顯分散但打下工業根基。撤縣建市后,太倉持續優化產業結構,推動大批鄉鎮企業轉變發展方式,同時引入德國制造技術,聚焦重點行業和新興產業,最終形成“3+3”產業矩陣:高端裝備、先進材料、現代物貿三個千億級產業集群,航空航天、生物醫藥、文化旅游三個特色產業集群。

  錨定實體經濟,謀求高質量發展。記者采訪了解到,太倉將研究細化產業鏈圖譜,深耕高端數控機床、汽車核心零部件、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等細分領域,著力引育產業鏈“鏈主”企業,全面提升產業規模質效。

  產業升級離不開數字賦能。全球目前有“燈塔工廠”132家,其中50家在中國,太倉占兩席。太倉發揮“燈塔工廠”示范作用,加快產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步伐,力爭規上工業企業全覆蓋。

  與世界交融共贏,海納百川助力城市生長。鄭和公園內,18米高的鄭和銅像巍然屹立。視野開闊的航海家無法預料,當年起錨地有朝一日與世界關系如此緊密。

  太倉現有外資企業1583家,投資總額328.7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85.3億美元。德企總數約占三分之一,年工業產值超600億元,更帶動周邊600多家民營企業發展,高端裝備制造等主導產業與太倉“3+3”產業集群規劃深度融合。

  對德合作,一往情深。見證德資壯大過程的太倉市高新區管委會原副主任馮玉良等人介紹,德國人的精致務實和太倉城市精神完全契合,太倉的城市結構和產業結構也更匹配“小而精”的德國制造業,由此雙向奔赴、聚沙成塔,形成目前的開放結構。

  數據也可印證:前100家德企聚集太倉歷時14年,而從第300家到400家僅用了3年。受訪德企負責人回答為何選擇太倉,都說起“城市干凈精致”和“政府務實守信”,加上產業鏈集聚效應不斷增強,形成良性循環。

  太倉歐商投資企業協會主席張臻偉的比喻令人印象深刻:德國人的性格就像是壁爐,要燒透厚厚的壁磚會很慢,但是熱起來一定會很長久。據統計,90%以上早期落戶的德企都在太倉完成增資擴產。

這是3月13日拍攝的江蘇太倉港海通汽車碼頭堆場(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李博攝

  未來路基

  科技創新、未來產業、物貿中心

  太倉有多條以當地名人命名的路,如教育家唐文治和核物理學家吳健雄。歷來崇文重教、對高端科教資源向往已久的縣級市,建成西交利物浦大學太倉校區和西北工業大學太倉智匯港。兩所大學既是太倉原始創新基礎,更是城市發展的動能所在。

  構建城市大腦,積蓄創新力。西浦太倉校區去年9月啟用,到2025年將為當地每年輸送不少于2000名高層次創新人才。校區結合太倉產業特點和發展需求,對應設置智造生態、人工智能與先進計算、芯片等學院,已有海爾集團、中科曙光等多家企業參與學院建設。

  作為智能機器人學院合作伙伴之一,科沃斯創新模式研究院院長趙亮認為,太倉校區讓學生在校園就接受專業系統的行業技術學習,增強畢業后的適應能力,還能推動相關領域產學研深度合作,為前沿科研項目從技術研發到落地應用提供肥沃土壤。

  同樣,以“三航”(航空、航海、航天)著稱的西北工業大學牽手太倉,面向通用航空、民用航空、信息技術等方向培養人才。該校近千名學生暑期來到太倉,進入相關企業實習鍛煉,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

  西工大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太倉智匯港和長三角研究院將充分發揮學校在航空航天領域的學科優勢,對標區域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積極探索產教融合新模式,為太倉產業提級換檔提供助力。

  布局未來產業,提升競爭力。每到周五下班,太倉生物醫藥產業園門前車水馬龍、車流量陡然增高,人們趕往城區或回到上海。占地僅6平方公里,卻聚集400多家生物醫藥企業,年營業收入近300億元。

  生物醫藥是太倉“3+3”產業矩陣的重要一環,也是月初深圳行主推的“拳頭產業”。為了讓“太倉藥谷”更具含金量,太倉將充分承接上海張江和蘇州的溢出效應,并鎖定醫藥合同服務外包、醫療器械、生物創新藥三大方向,找準定位、錯位發展。

  依托優勢才能再造優勢。采訪中太倉干部和企業家多次提及,太倉產業發展最顯著特點是充分利用自身稟賦,瞄準升級方向、把準時代脈搏,有的放矢規劃布局。

  從深藍到深空,航空航天是太倉另一個“未來產業”。20多年前落戶的德企舍弗勒,開發出新型航空發動機軸承,每年可為全球客機節約20萬噸燃油,加上西工大等科研機構支撐,太倉提出航空航天產業規模2025年爭取突破500億元。

  航空航天發動機換熱器鑄造工藝曾長期被外國壟斷,江蘇華鈦瑞翔科技有限公司實現了穩定量產,但去年受疫情等因素影響產值僅200多萬元,當地政府仍兌現了房租減免等承諾。太倉高新區管委會主任李剛表示,航空航天屬于全新賽道,未來一定會迎來爆發。

  對產業培育的耐心體現在產業生態的營造。“一個園區里,上下樓就是產業鏈的上下游。”華鈦瑞翔總經理劉榮華舉例,不足百米外就是剛開業不久的北航天航長鷹實驗室,將負責檢測公司零部件。

  提升港口能級,鍛造持續力。沿海如果沒有港口,大海就是盡頭;但有了港口,就能打開面向世界的窗口。2022年太倉港集裝箱吞吐量創下歷史新高,全球集裝箱港口排名第25。

  聯動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推動產業升級、發展高端服務業,實現“貨物量級”向“服務能級”轉變。太倉將現代物貿產業作為主導產業,推進港口航運物流運營中心、知名品牌物貿結算中心、大宗商品現貨交易中心和樓宇經濟創新創業中心發展。

  面向未來,太倉港主要目標不再是做大規模,而是提升功能,將“港口流量”更好轉變為“經濟增量”。看中物流資源集聚、市場輻射范圍廣、分撥配送成本低等優勢,全球知名運動休閑品牌耐克、斯凱奇等均在此建設中國物流中心和結算中心,太倉產業鏈也得以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

  把港產城一體化作為城市發展“第一戰略”——這是蘇州市為新形勢下太倉發展定下的基調,與“以港強市”戰略一脈相承,又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個數百萬平方米的全球特色商品展銷中心正在港區籌建,集商品展示、物流分撥、交易結算于一體。東南亞的水果、全球的海鮮、各國的名車齊聚,實現一站式“買全球、賣全球”。

  當年鄭和從這里下西洋把中國帶給世界,而今太倉正努力“把世界帶給中國”。

這是用無人機拍攝的太倉市海運堤羅騰堡德風街。新華社記者李博攝

  一路同行

  一生之城的治理之道

  在千年古鎮沙溪的老茶館里,兩位本地老人一人手執二胡,一人指彈吉他,合奏宛如高山流水,意蘊悠揚,引得路人駐足欣賞。

  老人的閑適與自在,可管窺“幸福之城”——11次獲評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7次登上縣級市榜首。太倉把人的全生命周期作為城市建設宗旨和治理指向。

  打造人才“引力場”,留人更“留心”。人才是所有城市的核心競爭要素。太倉引才靠什么?

  詩人白居易未成名時初到長安,曾被人戲謔“長安米貴,居大不易”,一語道破初來乍到之難。白居易曾任蘇州刺史,當年治下的太倉如今打造“太易居”人才公寓品牌,三年內新增1萬套,“人到太倉就有房”。

  滿足大學本科畢業及以上學歷,只要來太倉實地了解就業、創業環境,就能在線申領最高500元的“人才考察禮遇”補貼。“這是一座讓人無法拒絕的城市。”去年研究生畢業來到太倉的顏璐聊起太倉熱愛溢于言表。

  自動化領域從業20多年的龔學培是地道的上海人,兩年前到太倉擔任通快(中國)機床事業部銷售總監,一開始每個周末都回上海,如今已在太倉買房。“與這座城市相遇時的驚喜,沒有一絲褪色。”他說。

  截至目前,太倉吸引領軍人才(團隊)達到827人,高層次人才數量超過2.4萬人。

  構筑完整“幸福拼圖”,有尊重更有尊嚴。讓每一顆心靈都有所歸屬,才能構成一座城市完整的幸福拼圖。太倉既為各類人群追求“民生高線”,又為老人、外來兒童、殘疾人等群體構筑“溫暖底線”。

  作為人口老齡化率超30%的“長壽之鄉”,太倉除了發放高齡老人尊老金等常規動作,還努力發掘老年人“為社會所需”的價值。78歲的教師姚品良退休后發現,許多外地民工子女缺乏照看,于是成立志愿者服務隊,輔導學生參加多屆全國少兒美術大賽,85件作品獲金獎。

  定點吸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太倉市高新區第二小學九成學生非太倉籍。高標準足球場上,五年級的安徽學生丁睿哲正參加校足球隊“百川源源”的訓練。“孩子們來自五湖四海,如百川匯聚。每年舉辦‘百川節’分享各自家鄉故事和美食,沒有地域差別,都能找到歸屬感。”丁睿哲的媽媽范雪萍說,兒子踢了6年球,球隊也拿到全省冠軍,內向的農村娃越來越自信。

  陸曉晨此前是倉庫搬運工,在全國首家致力于雇用心智障礙人士的中德融創工場,她成為一名高端汽車零部件流水線工人。最欣慰的不是工作變得輕松,而是收獲了尊重。“在這里我們不會被當作特殊人群,大家都在平等地創造價值。”表達并不流利,但收獲尊嚴的她眼中有光。

  過去十年,太倉低保標準由每月570元調整至1095元,5年來累計發放困境兒童生活保障資金超千萬元。達到常住人口三分之一的太倉市民注冊成為志愿者,常態化關愛弱勢群體。

  從“造景”到“育境”,品質兼具品味。紅磚粉墻、塔樓尖頂,極具歐洲中世紀的復古情調——在新瀏河畔的海運堤,太倉最新的“造景”之作羅騰堡德風街去年底開業,完美還原德國小鎮風貌。

  跨越山海,“家在太倉”。不久前舉辦的“春天的信念”中德詩歌朗誦會上,德企高管克里斯蒂安攜中國妻子和兩個孩子登臺,朗誦了德國詩人赫爾曼·黑塞的《幸福》,已在太倉生活8年的這家人節目尾聲一齊用中文說:“這就是我們幸福的家。”

  “幸福之城”,絕非偶然。太倉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水平是同等經濟體量縣市的近兩倍,每年超過80%的財政收入用于民生支出。打造“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讓市民生活“不出圈”,幸福更“出圈”。

  城鄉統籌,短板不短。太倉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85:1,是全國收入差距最小的城市之一。“2000畝地9個人就能種好,秸稈打包發酵后作為飼料養羊,羊糞肥田后產出的富硒大米一斤能賣到16元。”東林村黨委書記蘇齊芳介紹,“一片田、一根草、一只羊、一袋肥”支撐起生態循環農業,去年村集體可支配收入超過3000萬元。

  在外闖蕩兩年后,王夢潔決定回到故鄉東林村,依田而居的農民家庭住進現代社區的電梯房。“回來后想不到還有薪金、股金等福利。”她說村里生活與城市幾無差別,還多了城里人向往的田園風光。

  田園風光是生活品質的“詩意棲居”,太倉豐富高質量文化供給,讓精神品味的“詩和遠方”觸手可及。包含齊白石、徐悲鴻等繪畫大師作品的高規格開館展免費向市民開放,開館兩個月接待參觀者超7萬人次。

  美術館的觀景平臺是一個半開放的窗,向外望去,市民公園里有人陪著孩子到兒童區域玩沙,情侶在靜謐的林蔭小道上散步,還有人走進湖畔的自助有聲圖書館“聽”書……

  以窗為框,春夏秋冬四時風景映入眼簾。設計者匠心獨運:觀景窗被設計成長長的矩形,猶如一幅展開的山水長卷——中國式現代化的江南盛景圖正徐徐繪就。

【糾錯】 [責任編輯: 沙芳如]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021129467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