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國際博物館日江蘇各地博物館精彩“上新”
原標題:去博物館,遇見“美好生活”
——5·18國際博物館日江蘇各地博物館精彩“上新”
一年一度的國際博物館日如約而至。18日,由省文化和旅游廳、省文物局主辦,南京博物院承辦的2023年“5·18國際博物館日”江蘇主會場活動在南京博物院舉行。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可持續性與美好生活”,旨在強調博物館能夠創造聯動效應,促進積極變化,可以在諸多方面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助力美好生活作出貢獻。
展覽上新、主旨演講、文化沙龍、南博奇妙夜……江蘇推出一系列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文博活動,為公眾“解鎖”博物館更多“打開方式”,讓人們在好看、好玩的沉浸式體驗中,觸摸傳統文化,感知美好生活。
全省聯動,江蘇博物館“朋友圈”不斷壯大
5月18日一大早,手拿小本和明信片的參觀者已在南博排著長隊,等待蓋上一個個特色文物印章。當下,“到博物館去”已成為一種文旅新潮流。
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江蘇主會場活動為期一個月,采取線上線下融合、省市一體聯動的方式,匯集全省博物館推出“博·覽、博·學、博·雅”三大系列百項特色活動。
“江蘇是博物館大省,目前全省擁有備案博物館349家,數量位居全國前列。”活動現場,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兼省文物局局長、南京博物院黨委書記拾峰說,2022年江蘇博物館共舉辦陳列展覽近2100個,開展社會教育活動1.97萬場,接待觀眾超5000萬人次。
2023年,江蘇博物館的“朋友圈”仍在不斷壯大,大云山漢王陵博物館、南京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南京市廣凌玉石博物館、淮揚菜文化博物館等20位“新朋友”吸引眾多目光。“博物館正日益成為江蘇文化建設高質量發展的閃亮名片。”拾峰說。
主會場現場公布了20個“2023年度江蘇省博物館紀念館精品展項目”,包括南京博物院“鮮·活——清代官窯瓷器中的故事”、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積厚流光——大運河百米長卷刻紙展”、南京城墻博物館“曠世城垣——南京城墻歷史文化陳列”、雨花臺烈士紀念館“信仰的力量——雨花英烈事跡與精神巡展”等。
如何理解“博物館、可持續性與美好生活”這一主題?博物館如何為公眾提供更有意義的文化體驗?當天下午,一場名為《博物館賦能美好生活》的分享會在南博舉行,專家學者、博物館工作人員從加強文物保護、創新展覽展陳模式、文物活化利用、深化文旅融合、志愿者服務等方面進行交流。
“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自開館以來,每天人流量達到1.8萬人次,但仍然一票難求。”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副館長陳晶晶說,“博物館熱”帶來的流量可貴,但熱鬧背后更需要博物館人沉下心來,探索能夠真正有效傳遞文化內涵的方式,向公眾普及和傳播知識、陶冶情操。
當天在江蘇主會場活動現場,南京博物院副院長王奇志還回顧了南京博物院90年輝煌歲月。南京博物院在90年院慶之年,陸續推出“大江萬古流——長江下游文明特展”、梅花戲劇季、“不止于藝:威廉·莫里斯與英國工藝美術運動展”等,還將推出“玉潤中華”玉器展、長江流域非遺精品展演、西南少數民族文物展、南京博物院建筑營造史展等,以“考古中國”為主題的南博系列講壇也在進行中。
貫穿古今,各式展覽令人大開眼界
“三、二、一……”5月18日晚7時,伴著激動人心的倒計時,“南博奇妙夜”璀璨開啟。金瓦飛檐下,涌動起歡樂海洋。
今年已是南博第八年舉辦“南博奇妙夜”活動。搶到夜場門票的90后楚晨一臉興奮,在她看來,白天和夜晚逛展是完全不同的體驗,“晚上的博物館更新奇了,它真正成了一所沒有圍墻、不限時段的大學。”
“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期間,江蘇各地博物館紛紛舉辦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展覽,為公眾獻上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相融合的文化盛宴。
“不要看這兵器貌不驚人,在當時已經是非常先進的武器,為朱元璋奪取天下發揮了比較重要的作用。”策展人胡學捷說。2023年是明孝陵入選世界文化遺產“明清皇家陵寢”項目20周年,5月18日上午,“洪武時代——明代南京歷史文化遺產”特展在南京市博物館開幕,“一組火銃”吸引了游客的目光。此次展覽的展品包括反映明初社會生活的金銀器組合、明代冠服制度的佩飾、最新考古發現的琉璃建筑構件等。
南京博物院舉辦的“西南少數民族文物展”,讓人們看到了罕見的東巴文。這種古老的象形文字,被人們稱為“文字界的‘活化石’”,至今仍有人使用。記者看到,“一個圓加兩條腿走路”的圖形即表示“人”字,“兩個眼珠上面畫上眉毛”的圖形即表示“眼睛”。“東巴文基本特征就是用簡明的線條描畫事物,或用圖形間接地表示語義。”南京博物院副研究館員謝小娟說。
經過半年的修繕及布展工程,蘇州博物館的“忠王府”也在5月18日以全新面貌與公眾見面,展館圍繞李秀成的一生,再現太平天國歷史往事。
各大博物館還推出多樣互動體驗活動。六朝博物館采用音樂的方式推廣六朝文化,當天在一樓大廳上演《六朝·夢》薩克斯專場音樂會。奧青樂團編創人員根據六朝建都歷史與璀璨輝煌的“六朝文化”,編創了充分反映六朝時期美學與音樂藝術特色的10首曲目。
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則與譯林出版社“牽手”,在館內開設公共閱讀場所“逐月·譯空間”,讓參觀者在此休息、閱讀。南京市博物總館副館長曾軍表示:“博物館和書店都陳列了人類文明的沉淀,兩者‘跨界’結合,既體現了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屬性,也是打造文化休閑空間的一次全新嘗試。”
科技賦能,新技術為觀眾“打破櫥窗”
“科技讓我動起來,文化讓我‘活起來’,我為南京博物館行業代言!”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數字人“寧小博”首次亮相,擔任南京市“國際博物館日”系列活動暨“洪武時代——明代南京歷史文化遺產”特展啟動儀式主持人。與一般數字形象不同,“寧小博”可以由真人驅動,不需要穿戴任何設備,只憑單個攝像頭即可實現面部、肢體以及手勢的精準捕捉。
如今,越來越多的新技術滲透到博物館中,高水準交互設計打破了傳統展覽的局限,帶給人耳目一新的觀展體驗。在江蘇主會場,設置了“云上博物”線下互動體驗空間,精選了7個展覽供游客現場體驗。游客們可以借助虛擬人物入展,在“云上博物”各數字展廳間穿梭逛展。
“云上博物”是江蘇省文旅廳依托江蘇智慧文旅平臺匯聚全省博物館展陳資源、采取線上展示和線下體驗兩種方式進行呈現的數字展覽項目,于去年開始實施。今年的2.0版則提檔升級,實現全省數字展覽建設的存儲、標準、服務“三個統一”。目前,“云上博物”已完成23家博物館60個數字展陳的整合升級和集中展示。接下來,全部展陳資源可供省內各博物館數字展廳免費試用。(王慧 楊民仆 馮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