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出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若干文件
原標題:我省出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若干文件——
金融活水,滋養高質量發展
省政府近日印發《關于金融支持制造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全面推進農村金融創新發展的意見》,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和優化科創金融供給服務科技自立自強的意見》,進一步加大對科技創新、制造業、“三農”等領域支持力度,促進更多信貸資源流向實體經濟。
提升金融服務質效,
加快建設制造強省
《關于金融支持制造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進一步加大銀行保險業支持制造業的力度。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始終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的經營理念,積極調整信貸投向和信貸結構,合理配置信貸資源,更好滿足制造業發展合理融資需求。穩步提高制造業貸款比重,擴大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信用貸款規模。圍繞“數實融合第一省”建設,精準對接智能制造融資需求,推動制造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建立完善銀行保險業機構服務制造業效能評價機制,引導金融資源向制造業集聚。
落實差別化制造業信貸政策方面,引導銀行機構加強對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等項目的金融支持,聚焦制造業發展薄弱環節,用好用足現有金融支持政策,積極幫扶前期信用良好、暫時遇困的企業。加大對傳統產業在設備更新、技術改造、綠色轉型發展等方面的中長期資金支持。依據省航空航天產業重點發展企業名錄建立白名單制度,鼓勵銀行機構對白名單企業融資開辟綠色通道。加強高耗能、高排放行業信貸風險管理,嚴格控制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融資。細化產能過剩行業信貸管理要求,建立差異化的分類管理機制,避免盲目抽貸、斷貸、壓貸。
此外,還將充分利用省普惠金融發展風險補償基金,引導金融機構開發低門檻、低成本、高效率的專項信貸產品,為符合條件的制造業中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服務。進一步完善“小微貸”“蘇科貸”“蘇信貸”等政銀合作產品,發揮省普惠金融發展風險補償基金服務平臺作用,加大推廣力度,提升征信賦能水平,有效擴大政銀合作產品融資規模和覆蓋面,鼓勵各地用好貸款風險補償機制,撬動金融資源加大對制造業企業支持力度。
推動農村金融發展,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關于全面推進農村金融創新發展的意見》提出,提升商業銀行農村金融服務廣度深度。支持地方性中小商業銀行下沉服務網點,進一步向縣域和重點鄉鎮延伸,提高基礎金融服務覆蓋面。各商業銀行切實加強普惠金融事業部建設,以“三農”、小微企業等領域金融服務為重點,專項配置信貸、人員、費用等資源,通過科學風險管理、合理利率定價和差異化考核評價,建立完善敢貸、愿貸、能貸、會貸機制,推動金融資源更多流向“三農”、小微企業和縣域經濟。鼓勵各商業銀行建立專門的鄉村振興金融業務條線,打造鄉村振興金融服務特色支行或網點。
鼓勵農村商業銀行圍繞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農業產業化、農民城市化趨勢,加大農業農村專屬產品和服務創新力度,大力推廣“蘇農貸”“富農易貸”等產品。支持農村商業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強化服務“三農”、小微企業的定位和能力。支持有條件的農村商業銀行發行“三農”、小微企業專項金融債,拓寬“支農”融資渠道。
加大對農業農村重大項目政策性金融支持方面,將支持各級地方政府與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進出口銀行等開發性、政策性金融機構建立合作機制,鼓勵各銀行機構通過多元化信貸產品、融資模式和差別化信貸政策支持高標準農田、種業振興等農業農村重大項目建設,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以及返鄉農民工、大學生等各類創業者發展特色優勢產業。
增加科創金融有效供給,
營造良好創新環境
《關于加強和優化科創金融供給服務科技自立自強的意見》提出,通過3年左右時間,全省科創金融組織體系更加健全,金融產品和服務更趨多元,直接融資規模穩步擴大,知識產權運用更加活躍,科創金融有效供給顯著增加,風險防范水平不斷提升,金融資產質量穩中有升,實現“科技—產業—金融”深度融合、良性循環和引領示范。
到2025年末,力爭科技類貸款余額在“十三五”基礎上實現翻一番,科技類貸款余額和新增規模位居全國前列;省內科創型上市公司數量顯著增加,創業投資管理資金規模穩步擴大,基本形成政策協調順暢、支撐體系完整、保障機制完善、區域特色彰顯的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生態。
《意見》將指導金融機構聚焦科技創新重點領域,支持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知識產權轉化,加大對重大科技創新及研發項目的融資支持力度;支持交叉領域科技創新,提升金融服務現代農業、生態環境、綠色低碳、民生普惠等領域科技創新的效能;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滿足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等創新發展的合理資金需求,強化對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金融要素保障;支持高新區及各類科技創新平臺載體建設,積極探索綜合金融服務創新;支持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構建財政資金引導撬動、政策性開發性金融長期支持、各類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廣泛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王 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