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年營收近2100億元
原標題:人力資源服務向精細化要效益
全省近6000家機構年營收近2100億元
記者從5月27日召開的江蘇省人力資源服務行業協會第三屆會員代表大會上獲悉,我省共有人力資源服務機構近6000家、從業人員12.7萬人。去年,全省人力資源服務業為1781.9萬人次勞動者、125.1萬家次用人單位提供服務,營業總收入近2100億元,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提供保障。
產業規模穩步擴大
江蘇實體經濟發達、科技創新活躍、人力資源富集。記者采訪會議代表時發現,與前幾年人力資源服務主要集中于勞務派遣、勞務外包、人才招聘和獵頭服務等業務不同,經過行業更新迭代,眾多企業不斷適應社會精細化需求、創新商業模式、提升服務能力。
博服人才集團2017年獲批全國首家民營人力資源機構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探索高層次人才派遣和輸出業務,如今已發展成為一家博士后全周期服務平臺,與100多所高校、2000多家企業建立了穩固的業務合作關系,去年利潤超過4000萬元。
瞄準人力資源服務企業數字化轉型,一米網絡集團借助互聯網技術探索新發展模式,向人力資源交易平臺、生態體系化方向延伸,推出國內首個線上線下整合服務平臺,建立海納零工市場服務平臺,并與多地政府達成合作協議。
政府部門主動發力,幫助人力資源服務這一朝陽產業走快走穩,通過認定一批“全省人力資源服務骨干企業”、評選表彰“全省人力資源服務業十大領軍人才”,引領行業健康發展。近5年來,全省共評審通過人力資源管理專業高級職稱1594人,其中正高級164人、副高級1430人。
為促進新時代全省人力資源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江蘇將進一步加大財稅政策支持、政府購買服務力度,拓寬投融資渠道,促進數字化、專業化、標準化、規范化、國際化轉型,力爭到2025年,培育人力資源服務龍頭企業10家、高新技術企業100家、骨干企業150家、“專精特新”企業200家,行業營業收入突破3000億元。
業態整合“抱團”發展
將一棟閑置了10年的“爛尾樓”打造為區域人才服務高地,江蘇淮海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花了4年時間。產業園運營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張紅生告訴記者,其快速發展的秘訣就是依托徐州及周邊地區產業,整合行業資源,“抱團”發展,打造區域人力資源配置中心、人事人才公共服務中心、人才信息互通共享中心。
如今,該產業園已吸引深圳一覽、中智集團、睿馳人才咨詢、芝麻背調等53家知名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入駐,累計實現營業收入55億元,累計推薦崗位10萬余個,達成就業人員10萬余人,成功提供高端獵頭咨詢服務共1萬余次,為徐州經濟發展提供可靠人力資源保障。
記者從省人社廳了解到,目前江蘇擁有國家級人力資源產業園1家,省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20家、省級專業性及行業性人力資源市場29家,中國蘇州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獲批國家級人力資源服務出口基地。
發揮人力資源產業園的集聚效應,展開錯位競爭,為地方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持。江蘇將依托各類新區、開發區等產業集聚區,服務“531”產業鏈、先進制造業和數字產業集群,延伸人力資源服務產業鏈條,繼續實施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區建設工程,支持各地創建國家級產業園和省級產業園,實現省級產業園設區市全覆蓋,鼓勵各地建設一批有特色、有活力、有效益的市級產業園。同時強化對入駐園區機構創新發展的政策支持,全力打造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創新集群。鼓勵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等社會力量參與產業園運營管理,探索符合市場規律、適應發展需要、運轉靈活高效的運營管理模式,高質量推進人力資源服務業集聚發展。
數字化引領行業轉型
今年以來,南京鵬達人力資源服務有限公司啟動人力資源服務與實訓培訓產業發展基地建設項目,首期計劃投資6000萬元。公司負責人熊開貴介紹,這是為應對制造企業“智改數轉”對于技能型、智能型產業工人的迫切需求,對招聘人員進行二次培訓,為服務企業打造人才“蓄水池”。
鵬達公司主要服務制造型企業,深耕行業20多年,切實把握制造業企業對工人需求的變化。“隨著‘機器換人’步伐加快,企業對工人的要求越來越高,單一技能已很難滿足企業需求,特別是這兩年‘智改數轉’以來,學校培養的專業技能人才往往滯后于企業實際需求。”熊開貴說,為了服務好客戶,人力資源公司急需面向人才進行“二次加工”。
記者了解到,除了鵬達,金色未來人力資源集團、蘇州世才外企服務股份有限公司、一米網絡集團等蘇南大型人力資源企業,也都建立了自己的人力資源實訓基地。與此同時,人力資源企業自身的數字化轉型也在積極進行,比如建立數字人才庫、搭建數字化人力資源服務平臺、提供“互聯網+招聘”服務等。
江蘇正探索建立人力資源服務數字化發展評價標準,分業態推進數字化轉型升級,計劃在人才測評、人力資源培訓、網絡招聘、人力資源大數據分析應用等領域,發展一批具有原始創新能力和集成創新實力的人力資源科技型、創新型企業。鼓勵發展基于數字技術與人力資源管理深度融合的人力資源服務智能技術,利用規模、數據、場景等方面優勢,培育人力資源服務數字新產品。(黃紅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