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各級人大代表基層履職促民生改善
原標題:全省各級人大代表基層履職促民生改善
幸福從小事做起,安康從身邊抓起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今年全國兩會閉幕后,習近平總書記的深深關切,化作江蘇各地真抓實干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實際行動,全省五級人大代表在落細一張張“民生清單”、兌現一條條“幸福承諾”中履職盡責。
現代化最重要的指標是人民健康,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礎。一個個基層醫療服務節點是否運作良好,關乎群眾能否獲得方便、價廉、貼心的基本醫療服務。這些天,蘇州市人大代表、蘇州市姑蘇區社區衛生管理中心副主任曹巧璐,一直在關注金閶街道社區衛生服務分中心的建設。去年底,有群眾反映金閶街道桃花塢片區沒有社區醫院,居住在此的老人看病配藥很不方便。為滿足群眾家門口就醫需求,街道社區衛生服務分中心選址廖家巷186號,年內就能完工。
“總書記強調,為人民群眾提供家門口的優質服務和精細管理,這是對我們工作提出的高質量發展目標與要求。”曹巧璐告訴記者,包括金閶街道社區衛生服務分中心,姑蘇區今年全面啟動3家較大體量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預計于2024年至2025年間分別建成。建成后,姑蘇區每個街道都將擁有一家面積達3000平方米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現標準化建設全覆蓋。今年,該區還將啟動對胥江、友聯兩家社區衛生服務站的提檔升級。
這些天,曹巧璐照常履行代表職責,參加姑蘇區人大常委會的“代表周周行”“社情民意聯系日”收集居民意見建議,就“家庭醫生服務”開展專題調研。她將通過調研形成專題報告,為進一步優化衛生服務布局建言獻策。
“這個醫保服務點每天有多少群眾來辦事?”“目前能夠為基層群眾提供哪些服務?”在鹽城大豐,全國人大代表、鹽城市大豐區區長戴勇到基層醫保服務點摸情況。萬盈醫保服務點工作人員介紹,服務點輻射5個鄉鎮和2個農場,服務15萬參保群眾,已實現醫保32項經辦事項全覆蓋,城區醫保大廳能辦的這里全能辦。“以前到縣城辦醫保,在路上就要半天時間,現在只要十來分鐘就到服務點,辦事又好又快,真正方便了我們老百姓。”一位辦事群眾說。
“我們的醫保公共服務還需要繼續向基層延伸,實現醫保便民服務‘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戴勇告訴記者,當地正加快建設上海中山醫院蘇北健康管理中心,并將與南通大學杏林學院開展深度合作,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長三角優質的醫療服務。推進醫療衛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大豐今年還重點實施教育、養老、住房等20項民生實事工程。戴勇表示,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用心用情用力讓群眾切身感受到生活年年都有新變化、一年更比一年好,不斷增強公共服務的均衡性和可及性。
增強公共服務的均衡性和可及性,必須重視供給相對薄弱的縣鄉基層,推進公共服務資源下沉。在泗洪縣上塘鎮墊湖村,群眾享受到越來越好的公共服務——這里有面積450平方米的社區衛生服務站,內設13個功能室,引進53種醫療器械和設備,群眾不出村就有較高質量的醫療服務;成功創建省級優質幼兒園的墊湖幼兒園,讓孩子在家門口就能得到優質學前教育;村里集中居住區實現亮化綠化全覆蓋,建有戲臺、運動休閑廣場、燈光球場、游步道等配套設施。在此基礎上,省人大代表,墊湖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周磊帶領黨員干部對生活環境進一步改造提升,新增充電樁,高標準建成面積540平方米的室內農貿市場,新建日間照料中心、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鋪設6000米污水管道。
“我一直在思考和領悟總書記的講話。結合村里實際,如何更好推進鄉村振興,將墊湖村發展成為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如何更進一步促進共同富裕、完善基層治理,實現墊湖村村民的幸福安康?不斷回答這些‘疑問’將是我今后工作的目標和方向。”周磊表示,墊湖村將細化管理服務內容,定期開展“鄉賢議事”等活動,多聽群眾意見、多解群眾難題。
5月下旬,靖江市生祠鎮東進村廟會游人如織,紛至沓來的游客體驗蘇中鄉村風情,飽覽里下河地區初夏風光。作為全國文明村、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東進村近年來持續推動村居環境改善、弘揚文明鄉風、促進鄉村善治,村容村貌實現了質的飛躍。“總書記指出,要優化鎮村布局規劃,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這為我們指明了方向,也鼓舞了我們的士氣。作為基層干部,我感覺身上的擔子更重了。”泰州市人大代表,靖江市生祠鎮東進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張金榮說,優良的鄉村環境和村民的幸福生活息息相關,要把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牢牢抓在手上,讓村民過上更好的生活。
“我們發揮荷花特色,打造‘荷旅’品牌,引入特色民宿和小游園等農旅項目,我們還整合東進紀念館等紅色資源,大力發展紅色研學旅游。多措并舉之下,我們村的經濟、生態好了,村民收入也逐年遞增。”張金榮表示,東進村將持續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全村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不斷推動本地區鄉村振興,“我們會繼續努力,打造更多特色農旅項目,讓更多的游客共同見證村子的發展和進步。”(陳月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