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大別山脈遠黛近綠,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坐落在大山深處。近階段,山里蠶農喜交豐收繭,點著一沓沓售繭款,臉上綻放著開心的笑容,發自內心地感謝鹽城東臺市富安鎮繭農技師的無私幫扶,幫助山里人開辟了一條致富的好門路。
6月5日一大早,金寨縣古碑鎮王灣村蠶農陶守俊拉了一皮卡鮮繭,早早兒守候在南溪鎮繭站窗口旁,經過稱重檢測定等,350公斤蠶繭以56元/公斤單價結算。陶守俊介紹說,今年雖然雨水過多,但在富安鎮繭農技師的指導下仍然取得了不錯的收成,25張春繭預計總收入超過6萬元。據悉,這次收購更優的繭每公斤收購價可超過60元。金寨縣板棚村養蠶大戶葉美玉今年僅春繭就飼養了150多張,是名副其實的“大戶”。“產好繭才能賣好價,我要按照江蘇老師指導的那樣,精心養蠶,細心管理,把蠶繭質量搞上去。”葉美玉眼里閃著光。
金寨縣地處大別山腹地、鄂豫皖三省接合部,地理偏僻閉塞,經濟發展落后,摘帽之前曾經是國家級首批重點貧困縣。2020年底,金寨縣領導慕名來到繭都富安,找上了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江蘇富安繭絲綢股份有限公司,向公司負責人、全國知名蠶桑專家盧克松懇求幫助,振興當地蠶桑產業。山里人對擺脫貧困的渴望和真誠打動了盧克松,隨即達成了由江蘇蘇豪集團出資、富安公司提供技術管理培訓指導的幫扶協議。“要讓繭都的紅旗插到哪兒紅到哪兒,一定要幫助老區人民過上好日子。”盧克松一諾千金。
2021年,金寨組織70多名蠶桑大戶來富安蹲田跟班學習,富安公司也先后連續兩年派出十多名技術骨干,到金寨駐扎指導。年過七旬的盧克松不顧年事已高,親往金寨跋山涉水實地考察,針對當地蠶桑生產周期長、產量低、繭質差、飼養方式粗放落后的現狀,從桑園栽植、蠶種培育到大蠶管理、上蔟結繭,手把手毫無保留地傾囊相授。經過努力,蠶繭飼養周期從三四十天縮短為24天,每張單產從原來的六七十斤增加到八九十斤,高的能達到上百斤,基本上趕上了富安的水平。
在金寨南溪鎮,蘇豪富安團隊不但傳授技術、培植大戶,而且注資2000萬元激活了當地停產閑置了20多年的繅絲廠,形成了“種養+”產業鏈。南溪鎮11個村和一個街道居委會發展蠶桑生產,村居干部帶頭栽桑養蠶,僅此一項各村每年增加集體積累50到100萬元。全鎮涌現了一批年飼養量幾十張乃至上百張的蠶桑大戶,產量從去年開始實現連年翻番。被激活的繅絲廠剛開始起步時只能生產3A級到4A級生絲,今年已能繅紡出5A級以上的高等級生絲,正向億元企業邁進。南溪鎮規劃不斷豐富鏈式發展模式,打造全國知名的絲綢小鎮,五年內將繭絲綢壯大發展成為鄉村振興、致富農民的支柱產業。
在富安團隊幫扶下,金寨縣桑園種植面積從兩年前的1萬多畝激增到3.8萬畝,養蠶發種量從6000張增加到2.5萬張,去年為1500多戶蠶農增加收入4000多萬元,綠色桑園成了紅色熱土上搖曳生姿的“搖錢樹”。“幫助金寨老區人民富起來、過上好日子,江蘇師傅是這么講的,也是這么做的。他們無私的行為真正體現了對老區人民的深厚情感、熾熱情懷。”原金寨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周其國動情地說。
千里情牽,蘇皖攜手,鋪筑共富新“絲路”仍在大別山區續寫。“對金寨縣的蠶桑產業,我們不但要扶上馬,更要送一程,把‘一根絲拉動萬民富’的富安模式完整移植過去,在大別山區再造一個中國繭都,為推進鄉村振興,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力量。”富安繭絲綢總經理盧鴻表示。(董宣 陸軍 黃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