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大运河文化讲堂开讲——

  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传承发展中华文明

  千年运河涌新浪,悠悠文化贯古今。11月25日,中国大运河文化讲堂走进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江苏行政学院),邀请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副主任、教授乔清举,以“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传承发展中华文明”为题展开主旨演讲,深入探讨了大运河的文化生命、文明意义以及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重大意义,为传承与发展中华文明提供了新视角与新思路。省委党校(江苏行政学院)2024年秋季学期第53期省管干部进修班等7个主体班学员参加此次讲堂活动。

  在演讲中,乔清举认为,河流具有双重生命——自然生命和文化生命。自然生命,即河流的水量、水质、生态系统的本真性和完整性,是其健康存在的基石;文化生命,则是河流作为人类生存、生活必须与之打交道的自然环境,对流域地区的风土人情、生活方式、文化文明、哲学思维以及历史进程的影响和塑造力量。

  “作为一条人工开挖的河流,大运河的文化生命和文明意义与黄河、长江等自然河流相比,有其独特特征。”乔清举表示,大运河的开通,沟通了五大水系,突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体现了人类主体性的胜利,“这是‘天工人其代之’的壮举,也是‘人化自然’的典型体现。”

  文化创造了河流,河流又在其诞生之后的历程中塑造了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大运河文化。这一文化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更成为了中华文明五大特性的直观和具象表现。

  “大运河是历史的创造又创造着历史,是文明的产物又丰富着文明,是文化主体性的表现又巩固着文化主体性,是人的实践本质的表现又提升着人的实践本质。”乔清举强调,大运河的本质不是完成其自然生命,而是完成其文化生命和文明使命。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更加具有深刻的文明史意义。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文明的自然基础,是文化的时空舞台,是文脉的传承载体,也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广阔主场。它是新时代确立我们文化主体性的环境依托、文化和文明创新的源头活水。”乔清举认为,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文化自觉和文明自觉的表现,是从历史文化文明的自在存在状态到自觉创造状态的根本转变。(张洁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