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11月29日电(记者陈席元)低劣植物油“变废为宝”成生物基材料,实现万吨级规模产业化;创新技术高效选菌、提纯,微生物源农用投入品实现绿色高效制造及产业应用……日前,南京工业大学主持获2023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数量位列省属高校第一,获奖相关技术国际领先,衍生的产品绿色、高效,并形成大规模产业应用,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近年来,秉承“顶天立地”的科研理念,南工大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探索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的有效路径,加快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全面助力江苏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下好改革“先手棋”,全面释放成果转化的内驱力
“为充分发挥人才的支撑性作用,激发科研人员内生动力,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科研和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将政策红利释放给全校科研人员。”南工大校长蒋军成介绍,作为全省“科技改革30条”综合试点高校,该校确立了“内部改革、外部协作、强化特色,创新发展”的科技改革思路,陆续出台60多项科技改革文件,进一步聚焦方向、聚集资源、聚合团队、聚力发展。
作为首批入选科技部“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南工大着力破除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性障碍和利益藩篱,将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赋予科研人员,有效激发科研人员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已累计创办学科型公司150多家,其中4家成功上市。
该校化工学院/国家特种分离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崔朝亮教授团队经过多年攻关,成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ECMO(人工膜肺)专用PMP气血交换膜”制备方法,打破了国外在该领域的长期垄断,取得了3项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和4项专有技术。南工大将该项技术成果的所有权赋予崔朝亮团队,并约定收取作价入股10%的收益,90%收益归技术发明人所有。
2023年,基于此成果成立的江苏爱科膜高科技有限公司,成为该校首例受惠于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的项目,吸引了上千万元的社会融资。目前,该公司已建成150平方米的实验室和850平方米的厂房,产品在医疗、半导体、环保等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
2018年,“社会服务型教师”的晋升类别首次出现在南工大高级职称评审文件中。2023年,该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徐宁老师因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专题以及多项地方、企业横向科研项目及企业委托项目,以及近5年超千万元的到账科研经费和SCI论文、专利等15项代表性成果,顺利晋升正高级职称。截至目前,该校共有50多人获评此类型高级职称,改革入选科技部成果转化典型案例。
南工大一系列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的举措,剔除了项目管理中的“繁文缛节”,按照“负面清单与正向保护相结合”的工作原则,将结余经费全部留归项目团队自主分配或出资成果转化,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经费管理自主权。近年来,横向科研经费稳步增长,2023年,学校横向合同额同比增长33%。
积极畅通“全链条”,全面提升成果转化的含金量
在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南工大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及江苏省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产业链,切实抓好基础研究、专利转化、项目落地等各项关键环节,不断促进原创性成果产出、标志性成果转化。
今年8月份,江苏省概念验证中心(南京工业大学)获批立项支持,推动11个概念验证项目成果落地转化。该校化工学院孙世鹏教授在实验室完成平板卷式纳滤膜小试后,便带着成果咨询了概念验证中心,在中心帮助下,孙世鹏团队成立了南京蔚华膜科技有限公司,将平板卷式纳滤膜产业化。
在概念验证中心,南工大还建成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的百人技术经理人团队,为科研项目量身“定制”发展路线,帮助科研人员更加专注地开展科学研究,更加有效地对接市场发展需要。
“在做好科研末端转化服务的同时,我们还特别注重科研前端载体和中端体系的搭建,提高基础科研能力和专利转化成效。”南工大科学研究院院长姜岷介绍,学校建好用好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特种分离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8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着力突破制约相关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卡脖子”问题。
2023年,南工大获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高性能膜材料创新中心,该中心致力于加快实现由单项膜技术产品的环节攻关向全要素汇聚的产业链攻关转变,推动重大原创性成果产出与产业化。今年3月,崔朝亮教授主持完成的“数字化智能膜法污水处理成套装备与工程化应用”项目获2023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优秀奖,项目产业化的两个拳头产品——高抗污染超滤膜和膜生物反应器正在批量生产,被应用于数百个工程案例,累计处理废水超10亿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为提高专利转化成效,南工大围绕生物工程、气凝胶材料、化工本质安全等学科建立“四链”融合知识产权运营体系,设立专利数据库,先后获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江苏省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和南京市新材料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近五年提交专利申请7015件,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四技合同”金额超24亿元,年均增长率近18%。
融入发展“主战场”,全面增强成果转化的贡献度
长期以来,南工大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先导,坚持 “四个面向”,坚持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作为重要任务,不断推动学校学科地图和地方产业地图、学校所能和地方所需、一流学者和一线问题无缝对接、良性互动。
“我们积极围绕全省产业发展急需,有组织推进校企产学研合作,与中石化、中国建筑等行业龙头企业全面开展战略合作,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任务牵引型创新联合体,积极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模式,目前,与相关行业龙头企业共建联合研发中心百余家。”南工大副校长顾学红介绍,2015年起,该校创新推行技术转移中心和国家大学科技园一体化运营机制,面向区域中心企业发展需求,发挥“膜技术”“生物+”“新材料”等学科和人才优势,探索“转移+孵化”新机制,一大批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现实生产力。
受江苏省委省政府委托,南工大聚焦化工重点产业链需求,成立全国首家化工本质安全研究院,获批应急管理部“工业互联网+危化品安全生产”首批重点实验室。针对江苏化工产业结构亟待重塑等问题,该校已连续5年开展“服务江苏化工转型发展专项行动”,为全省化工安全环保整治提升攻坚行动提供技术服务,积极助力产业绿色化转型发展,产生了千亿级经济效益和显著社会效益。
近年来,在校地、校企合作中,该校聚焦区域产业需求,布局建设一批产学研合作平台,与南京江北新区共建“工大智谷”“工大科技产业园”,与鼓楼区共建“工大硅巷”,与泰州泰兴、姜堰共建“科创飞地”,全面深化人才共引共育、平台共建共享、成果共研共用,“环南工大知识经济圈”效应显现,“企业需求调研-产业技术评估-合作方式设计-全程跟踪服务”的模式创新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科技同社会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广大科研人员乘着政策的东风,创新积极性空前高涨,创新发展的排头兵效应越来越强。”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芮鸿岩表示,在打造高质量发展新的赶考路上,学校正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全面助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