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泗阳县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项目在结合第三轮、第四轮农村改革基础上,做出了新的探索,实现了单向治理向系统治理的转变,单一服务向共建共治转变,初步形成新型农村社区生产、生活、生态三个方面协调发展的治理体系,其中“农事综合服务中心”“社会治理工作站”“共享经济”等创新做法得到上级肯定和推广,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在改革过程中,泗阳县充分发挥财政金融支农作用,创新财政支持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新路径,以农业农村和财政部门联合牵头,强化财政和各类要素保障,加大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拓宽资金筹措渠道,确保财政投入与改革试点试验任务相适应,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撬动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投入乡村治理。通过建立健全的项目评审和绩效评价体系,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程跟踪,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防止资金浪费和挪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农事综合服务中心,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近年来,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请工难、用工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对机械化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现在农业劳动力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青壮年劳动力相对比较短缺,如果按照过去的劳动方式、劳动强度,粮食生产面临比较大的挑战。为激发农事活力,在李口镇凌孟村试点建设集粮食种植耕作、播种插秧、植保施肥、烘干、仓储、加工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事综合服务中心,占地16亩,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依托农事综合服务中心这一载体,解决“有机无田耕、有田无机用”的供需矛盾,破解种植户的操心难题,有效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优势,对接普通农户、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生产主体,为他们提供全链条社会化服务,促进机具共享、互利共赢,也更大限度提高机具的利用效率,减少降低生产成本。

  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提供多元文化生活

  为满足群众多元文化产品的需求,在城厢街道小圩社区复建古桃源县的最高学府——淮滨书院,来统筹集聚文化资源,引入社会化市场化管理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高质量推进文化进社区工作。淮滨书院有300余平方米,集阅读、展览、培训、文创、茶饮、演出等文化活动功能于一体。书院内共藏书近千册,可以在全县“通借通还”;书院设置桃源故城历史文化展示区,展示桃源县的变迁历史;书院设置国学讲堂、书画课堂等培训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书院设置手工文创、书画创作、演出戏台等休闲互动空间,吸引群众参与。同时,依托淮滨书院为活动载体,广泛灵活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培养群众身边的文化队伍。目前,小圩文化艺术团在各社区已演出66场次,覆盖群众7000余人,其中在小圩社区专场演出6场,14个自创节目中,小品《脱贫了》《婆婆妈妈》、淮海小戏《见面礼》、歌曲《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等节目受到了社区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共享经济发展模式,提升经济改善环境

  现阶段,在新型农村集中居住区的群众中,普遍存在土地情结以及降低生活成本的需求。鉴于此,泗阳县积极探索建设“共享菜园”模式,在李口镇李庄村整合村部周边闲置土地约30亩,推行公益性与社会化两种模式。一半土地供村民认领并种植,一半通过社会化服务进行代种、代管、代收、代送。农户认领的地块亩均租金近1000元,社会化管理的地块亩均租金可达2000元。新袁镇学府豪庭小区内部约20亩荒废土地,建设共享菜园后,可满足近200户农民的种菜需求。通过试验示范,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并在全县推广,目前,全县7个乡镇20个村居都建设了共享菜园。同时,通过“庭院+特色种植”“庭院+特色养殖”“庭院+非遗手工”“庭院+旅居休闲”“庭院+网红电商”“庭院+亲子乐园”等6种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依托“泗阳鲜桃”“泗阳白酥梨”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非遗桃雕”“百年梨园”等知名品牌,通过与农户协商一致,采取大户+农户+村居的模式,按照村统一规划,集约利用村民院内院外、家前屋后、村庄内外零散土地,发展各类庭院经济。“共享菜园”和“庭院经济”的建立,一方面有效盘活闲置土地,解决了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增加了农户和村集体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加强了乡村综合治理能力,实现乡村生态环境大幅提升。(任春明 刘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