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江苏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纪念大会晒出诚意满满“成绩单”

  “白衣外交官”搭起民心相通桥

  “我培训的第一位非洲徒弟叫拉希德(音),经过7个月的努力,他成为桑给巴尔能够独立完成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和胆囊切除术的第一人。”12月26日,江苏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纪念大会在南京举行,第33期援桑给巴尔医疗队队长蒋国庆的会上分享引来掌声阵阵。

  蒋国庆的故事,只是江苏援外医疗队工作的一个切片。60年来,江苏累计向桑给巴尔、圭亚那、马耳他、伊朗、利比亚等国家和地区派出医疗队79批1281人次,救治受援国患者1000万人次,开展各类手术30多万例,这既是一份诚意满满的“成绩单”,更是“白衣外交官”们搭建民心相通之桥的“回忆录”。

  不仅救治患者,还收获了“粉丝”

  “有一名气道被异物卡住的儿童,请求支援。”第31期援桑给巴尔医疗队队长瞿利帅回忆,抵达桑给巴尔的第三天,他就接到医院的紧急求援电话,三步并作两步跑向急诊室时,发现患儿出现呼吸困难,随时都有窒息可能。尽管手术室十分简陋,他和同事仍紧急做了手术,仅用时70秒,卡在孩子气道的一枚口哨被取了出来。

  有“速度”,更有“温度”。第31期医疗队在当地开展全坦桑尼亚第一例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手术结束后,因当地条件有限,缺少补液,医疗队队员只能天天在驻地熬好米汤,再小心翼翼带到医院里给患者。这位患者出院时说,本以为得了胃癌就相当于被判“死刑”,没想到病情在中国医生的手中得到有效控制。

  在马耳他地中海地区中医中心,慕名而来的患者络绎不绝。刚刚回国的第19期援马耳他医疗队队长冯骅介绍,在当地用中医药帮助百姓缓解肩颈、腰腿痛问题以及失眠焦虑问题已经比较普遍,医疗队还为不同患者探索更为灵活高效、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比如,他们为受过敏性鼻炎困扰的患者采用“蝶腭神经针刺术”,为备受皮炎湿疹折磨的患者实施“穴位自血疗法”,为因膝盖疼痛走路不便的患者使用“坐位调膝手法”……许多患者在接受治疗后,惊叹于中医的神奇疗效。“我们还录制马耳他语版、英语版的八段锦教学视频,随着中医药文化的普及,越来越多人成为‘中医药粉丝’。”冯骅说。

  “江苏师父”为受援国带来多项突破

  60年来,江苏援外医疗队精准对接受援国需求,先后在桑给巴尔、圭亚那创设微创外科、眼科、创伤、消化内镜、中医等16个技术中心,帮助受援国填补1500余项技术空白,真正为当地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

  蒋国庆向记者展示他刚刚收到的4位“徒弟”发来的视频,他们正在独立开展腹腔镜手术,视频中还特意配了一行英文表达对他的感谢。难以言表的感动让蒋国庆坚信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每次手术前夜我都要想很久,如何才能用简单英语表达让‘徒弟’理解手术的要点。”在医疗队的帮助下,当地医生开始能够独立开展多项腹腔镜泌尿外科和妇科手术,实现多项微创技术“零的突破”和“质的飞跃”,也有越来越多的当地医生想拜江苏医生为师。此外,医疗队还主动与桑给巴尔公立大学医学院签署合作备忘录,每周五为医学生开设系列临床医学课程,为当地储备医学人才。

  “毫不夸张地说,当地肝脏外科是在江苏援外医疗队的帮助下实现从无到有、从传统开放到现代微创的跨越式发展。”第17期援圭亚那医疗队队长段云飞说,一代代江苏医疗队接力奉献,让圭亚那医疗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第18期援圭亚那医疗队又进一步发展,帮助乔治敦医院成功建立肝胆胰外科中心。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圭亚那‘医疗明星’。”

  举办圭亚那首个中医技术培训班、联合省医学会举办海内外两国三地连线的妇产科年会、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习班”、举办首届中国与桑给巴尔妇产科腔镜论坛……江苏援外医疗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探索从输血性援助向造血性帮扶升级

  “前方医疗队需要什么,我们就准备什么。”无锡市卫健委主任笪学荣说,自1966年起,无锡市累计派出援外医疗队员115人次,还专门组建保障专班协调紧缺物资,全程支持医疗队完成援外任务。

  “江苏正从输血性援助向造血性帮扶升级探索。”江苏省人民医院院长刘云介绍,该院与桑给巴尔和埃及3家医院开展对口合作工作,围绕人才培养、技术转化等开展卓有成效的建设工作。“派出医疗队的同时,我们也打开‘欢迎之门’,打造研修班等品牌项目,吸引20多个国家百余人次来到江苏进修。”

  南京鼓楼医院院长于成功介绍,医院先后组织7批专家近80人次赴桑给巴尔,完成32000例适龄女性宫颈癌筛查项目,建立适合当地国情的筛查方案,汇编成《桑给巴尔宫颈癌防治指南》。“此外医院还举办‘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培训班,让来自埃及、肯尼亚、埃塞俄比亚、蒙古等多个国家的医护人员受益。”

  省卫生健康委主任谭颖表示,援外医疗工作响应国家号召,履行国家使命,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全体医务人员要自觉将援外医疗工作融入国家外交工作大局,踔厉奋发、砥砺前行,不断开创援外医疗工作新局面,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蒋明睿)